首 页 | 学校概况 | 党支部 | 校长室 | 教导处 | 德育处 | 总务处 | 工会 | 团委 | 图书馆 |
新闻频道 | 教师频道 | 学生天地 | 家长学校 | 资源中心 | 实验室管理
当前位置:溧阳市周城初级中学 >> 资源中心 >> 论文专著 >> 浏览文章
发表日期:2016年01月04日 编辑:admin 浏览数:
新理念·新思考·新困惑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前后,笔者参加了市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感悟了新理念,进行了新思考,引发了新困惑。
    【关键词】新理念    新思考    新困惑
    从2003年9月起,我市初中全部使用新课程标准。在这前后,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市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感悟到了新理念,进行了新思考,引发了新困惑。
    一、感悟新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与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要反映这一时代的要求。
    二、进行新思考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1、学习目标的分类
    ⑴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即学习行为结果的表述;
    ⑵过程性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即体验、感受的表述。
    2、学习目标的组成
    ⑴明确行为主体,即教学对象是学生;
    ⑵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该会作什么,即学习行为;
    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即条件;
    ⑷完成上述行为的程度。
    3、学习目标的制定
    ⑴把内容进行分解,找出能代表数学内容的关键词;
    ⑵把过程进行分解,确定子过程,要学习的内容及每一个子过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⑶运用恰当的行为动词表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应体现人文关怀,目标的对象是学生而且都省略不写。
    例如“三角形外角和”的学习目标:
    ⑴通过作图,巩固外角的概念;
    ⑵动手做实验,发现、探索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⑶猜想、发现、推导三角形外角和为360°的性质;
    ⑷能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较简单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崭新课题。虽说是教无定法,但我们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一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的新生活却是大家的共识。同时这也是新课标中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要求。
    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构建以下数学课的基本框架:文本框: 激励评价伴始终
    文本框: 平等合作是基础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索
    三、合作交流
    四、教师指导
    五、练习反思
 
    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注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三只青蛙呢?很多只青蛙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我们又如何来表示?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情境导入之后,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通过激励性评价来化解学生可能产生的松懈或自满情绪,使之顺利转入下一环节——合作交流阶段。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
    在合流交流之前,可能出现两类学生,一类已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引导他们向更深的知识进发,不宜让他们再去合作交流;另一类学生不能在自主探索中解决问题,可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合作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攻克难关。这时教师应注意组织好学生,保证所有的小组积极探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把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引进课堂,保证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在确定分组时,我们通常把水平相当的4~6人分在同一组,以基本保证每组的学生都在同一最近发展区。而且组内每名学生我们都有明确、具体的分工。我们可设立以下角色: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纪检者(防止个别学生游离于合作交流之外,纪检者负责提醒、纠正等)等。其中代表小组发言的人,都要求暂时是组内的“弱者”,以促进其专注于合作交流,因为他要综合其他人的意见。此外合作小组一般要保持相对稳定,特殊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例如“绝对值”一节教学时,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难得出:⑴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⑵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⑶零的绝对值是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⑴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⑵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正数吗?⑶若a>0,则|a|=______;若a=0,则|a|=_______;若a<0,则|a|=_______。⑷      你还能得出有关绝对值的其他结论吗?
    教师指导阶段,教师应收集各合作小组汇报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为进一步提高、拓展、解决情境中引入的数学问题或所带来的更深入的数学问题,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解决相关或相似的数学问题,自然而然地转到练习与反思环节。
    最后可留下少许时间由学生总结,反思一下本节课自己在知识、能力和情感各方面的收获。这样学生通过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数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
    (三)习题和作业的处理
    新课标只提供了一个“地板”——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者应充分利用教材的弹性功能,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有选择地进行“数学活动”。激励优生到“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中去看看更广阔的数学世界,从而创设      一个“天花板”,努力体现新课标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
    三、引发新困惑
    1、来自社会的困惑。由于高考选拔制度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只注重结果,唯分数是举。对于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去体会、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表现出不理解,甚至反对。对于社会价值取向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做好舆论宣传和个体解释工作。
    2、来自教师和教材本身的困惑。由于新课标刚刚实施,新的教材只能同步供应。虽然在新教材使用前都搞了相关的培训,然而参加培训的教师远没有赋予新教材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课程开发管理人员也没有彻底领会课程标准的意义所在。加之教材中知识体系和数学思想的呈现方式是螺旋上升的,因此,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及整体性,教师无法把握。代数和几何知识,虽写在一本书里,但他们之间难以融合。学生学过代数知识后就要去学习插在两个代数知识之间的几何内容,使代数知识的学习得不到延续和应用,学习下一步代数知识又产生遗忘。教师不得不经常复习,一定程度上造成时间的浪费。另外,绝大部分教师在专业上都很“专”,但是“博”尚显不足,很难完全胜任现在如同百科全书般的课程教学。因此,笔者个人认为我们所有的教师必须要先“博学”而后“专业”。
    3、来自硬件设施制约的困惑。新课标要求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电脑、实物模型、教学软件、传统媒体的配备等),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和投入不同,各类学校硬件设施各不相同,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率也有所区别,特别是农村学校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应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来自评价体系的困惑。新课标下的新评价体系没有出台,如何建立旨在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体验新课程》(数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07-2008 溧阳市周城初级中学 苏ICP备10052157号

页面执行时间:93.750毫秒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