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的体验作文”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一、课题背景
农村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农村的中学生作文,缺乏个性,人云亦云,难得看到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点的作文。作文的练习局限于课内,忽略课外、社会这一大舞台;只重视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重视生活素材,语言的积累,待到“作文”时作文,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苦恼课”。为了改革这一弊端,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作文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确立了“农村初中学生的体验作文”课题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农村中学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开发农村中学综合课程
走向综合、走向实践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寻找作文与各个学科的“联系点”,拓宽“横向联系”渠道。充分利用数学、自然科学、艺术等课程的特点,借助其中的“实践”优势,引导学生把学习生活与作文零距离地接触,大胆实践,乐于实践,写出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真正感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中有生活的乐趣。
2、开发农村中学作文题材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作文写什么?写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事,自己有感触的事。这样学生对习作才能感到可近,可写,可亲。
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通过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写生活日记、调查、访问、游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之美,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3、开发与利用农村现代生活环境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当今农村在改革开放的热浪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本校所处的闽南农村,到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包括产业结构、耕作方式、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引导孩子感受现代农村生活、爱护家乡环境、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祖辈、热爱和欣赏家乡人的产业,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才情,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消除“纸上谈兵”的作文病灶。通过访农户、读农谚、问农时、干农活、学农艺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带着浓浓的“农”字氛围中,感受和表达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
作文教学应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让学生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教学农村实用应用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的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叶圣陶《文章例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0月第一版,P3。)作文要贴近生活,学以至用,这是现代作文教学的旨趣所在。
在本课题的实验中,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采用分步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写生活中需要的作文,写现实农村中常见、常用的“应用文”,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
5、搜集、 阅读与应用结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基础。
老舍:“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根’。”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珍视学生的阅读中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作文没有终南捷径,本课题将采用多读多练,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等策略,以阅读促进应用,以应用促进阅读,达到阅读、应用“双赢”的效果。
6、构建开放的作文评价模式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倡导 “开放” 的评价指导思想,评价方法是:把评让给全体,把改让给学生。
本实验将采用多维度、多形式评价的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与评价水平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方法
(一)、理念学习,专家指导,落实课题实验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的全体实验人员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中学语文修订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学习叶圣陶等生活作文理论,特别是认真学习《农村初中学生的体验作文》实验方案,让实验人员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从理论上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把握实验要义,明确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
2.外出参观。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参观的机会,使教师开拓视野,拓宽思路。
3.组织活动。①读书活动。要求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每学期完成读书笔记一万字。②课题研讨。每学期定出教科研,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研究信息,围绕实验课题进行研讨,做到“六个一”,即:制订一份教育科研计划,拟定一份实验方案,做一次教研中心发言人,上一节教改活动实验课,交一份实验过程记载,写一篇实验总结。④教学观摩。除了加强本校观摩研讨外,邀请教研室专家进行教改观摩研讨。⑤优秀课例、经验总结、学生作文等教科研成果展评。
5.过程督导。教导处、教研室跟踪实验,调控实验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对教育科研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进展情况和质量,及时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充实改进实验方案,做到课题有简介,活动有指南,阶段有总结,成果有展览,使实验顺利进行。
(二)、博览群书,挖掘素材,丰富语言积累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中学生也是这样,中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中学生作文来看,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注重学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指导阅读,积累语言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规定:“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告诉大家不能一味只读《作文指导》《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接合,同时还要做好笔记。我们规定实验班的学生每周写读书笔记一篇,摘录好词好句至少两页。
2、单项训练,积累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还指出中学生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科幻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3、坚持日记,积累写法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但他的学生作文却写的很好,据说其中的奥秘之一是他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观察农村的各种人文景观,写好心情日记、生活日记、观察日记和感想日记四种日记形式,以此训练学生创作思维和文字驾驭能力。如有一位学生因为做了错事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内疚、惭愧、悔恨交织的情感像一匹狂怒的野马在我心胸冲撞、奔跑。”在班主任纠正了他的错误看法时,他又这样写到:“我的心如同擦拭干净的一面蒙尘的镜子,好舒畅、好亮堂。”通过运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心理感受用有形的实体表现出来,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同闪闪发光的珠子镶嵌在学生的日记当中。一位学生写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新面貌便以“爷爷穿上了西装”、“爸爸下厨房”和“我承包了浇花”作为小标题,将自己的农家生活写得温馨而充满情趣。在日记中,我们发现学生逐步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而且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日记教学打开了我们农村作文教学的一个新视窗。
(三)、体验生活,挖掘资源,创建开放课堂
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
1、开发农村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中学生也不缺乏作文的素材。
(1)、看农村新貌,激发梦想。农村田野中水稻、油菜、果树、茶树等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农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楼房、别墅、庭院,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孩子们的梦想之源,让学生作文中有花蕾绽放,有蝶儿起舞,有鱼儿戏水,有月儿弯弯……在缤纷的世界里,学生会怀有许多美好的期待,用美妙的生活织成七彩的梦想。
(2)、问村史家史,丰富情感。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了解并记录祖辈的过去,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农村开河、修路、平地、造桥,都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通过走村串户,收集整理资料,作文材料的收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学农艺农技,交流思想。当代农民的后代,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我们有计划地让农村中学生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师徒结对过程中,学生进行如种植花草树木、参与家务劳动、炒作茶叶,调查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得到了真切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4)、寻农家之乐,陶冶个性。农村婚俗寿礼,买车造屋,庆贺,开业开路的规矩无不体现了农村特有的情趣。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农村中学生采集下如此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哪愁写不出具有特色的文章?
2、构建开放作文课堂,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才可能培养农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写作能力。
(1)、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在作文的指导思想上贯穿“开放”二字,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
例如,在一次写景的作文训练中,学生觉得无从下笔。一位老师带学生来到观山,让学生找个地方坐下来,静观四围地形景色,然后各自写下来。接着再让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要求每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什么地方忽略了,什么地方遗忘了,什么地方轻重倒置了,什么地方先后不当了……当场要求学生讨论,根据眼前的实景互相对照,进行修改。这样生动有趣,又真实有效。学生感到其乐无穷,下笔也就言之有物了。
(2)、变“形式指导”为“激活心灵”。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让学生的作文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这就需要老师们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开他们心灵的宝库,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
朱老师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当他把话题写出来的时候,教室里一篇唏嘘之声,学生的表情是迷惘的,心态是麻木的,心理上是反感的。林老师想起当今学生感情贫乏、话语苍白,于是他满怀深情地念着: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然后他读了自己的一日记,感谢父亲的,学生听了之后受到感染,打开了记忆的门,激发了写作的心灵,写下了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四)、多元评价,分层展示,体验成功快感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学习写作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之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多元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比,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特别大。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在作文评价时,作文不仅与同学比,更注重与本人以往的习作比。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评价上,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对于不足的地方,口头指出,学生认可了,就自己记录下来。这样,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的都是老师肯定的评价。每翻阅一次,学生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一些成就感。
2、展示作文,体验成功乐趣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1)、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2)、利用校园网,发布满意的习作。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就鼓励他们登陆蓬莱镇中心学校的网站,上传自己写得满意的习作;没有电脑的,可以利用信息课,上传自己的习作;没有条件的学生,老师帮他们上传。有的班级还创建自己的习作博客。看着自己的一篇篇习作出现在校园网站中,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趣更浓了。号称“调皮大王”的林小城,只因一篇日记贴到网上,他主动要求参加作文训练班,以前这个训练班都是大家退避三舍的,何况是这样的一个调皮孩子?课余时间,经常看到他拿着一本本厚厚的书在啃着。网络作文推开了农村学生对写作的希望。
(3)、《金山文学期刊》:给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乐趣是成功的金钥匙。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09年11月——2010年12月)
1、申报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2、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成立课题组及实验班,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2010年12月——2011年9月)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积累、整理有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过程管理。
3、组织各类活动:
教师方面:聘请专家讲座、指导;专题研讨;相关课堂教学观摩; 相关教学反思、设计、案例、论文评比。
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社会生活实践、作文竞赛。
4、调查了解实验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收集典型例子,整理资料,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回顾、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3、课题论文汇编。
4、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五、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两年多来,我们课题组几位成员学习理论、交流心得、勤于反思,撰写了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一)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素养。主要体现在:
1、部分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高。作文不再是学生的心理包袱,而渐已成为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成为他们释放积蓄已久情感的大好机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和冲动。
2、“金山”文学社的成员逐年增加。目前社员已达80多人。文学社已汇编作品集五本。
3、比赛中硕果累累。在市举行“传统诗词创作”、“美文推荐”比赛中,有多篇习作获奖。
(二)、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1、自本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语文老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资料与理论知识,撰写相关论文、案例,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论文案例也有多篇在省市获奖。
2、通过研究和尝试,使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懂得了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三)、通过研究,使学校作文教学呈现出新的特色。
六、对研究的思考
在我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积淀了如下思考:如中学教师的工作烦而杂,课题组成员怎样有更充足的交流反思时间与空间;如何更好的积累资料、进行课题数据的监测,我们还需要一些实际的、科学的指导;在编辑资料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资金等方面的困难等。
七、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校将在市教研室的直接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实验,完善实验,丰富实验,主要打算是:
1.重视深化实验。开发富有农村特色的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构建开放的作文活动场,创设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作文评价模式
2.重视资料整理。对实验所形成的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经验总结进行理论升华。
3.重视实验推广。把实验扩大到其他学校,与兄弟学校共同探索,形成一定实验规模。
|